UL2809再生料含量对海洋塑料颗粒回收工序规定要求

2025-11-12 10次

    塑料颗粒是制造塑料制品的原料微粒,粒径通常为2-5毫米,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运输。在运输及处理环节,其易泄漏进入水道及海洋环境,并随风与洋流长距离迁移。受限于管理漏洞及强制性防污措施缺失,全球每年约44.5万吨塑料颗粒进入自然环境。

    UL2809再生料含量认证是一个专门用于验证产品中回收料含量的标准。通过UL2809再生料含量认证,可以对产品中的消费后、消费前、闭环回收或再生料总含量进行第三方验证,从而证明产品是否如宣称那样环保。

    海洋塑料颗粒的回收工序是一项复杂且系统的工程,主要涵盖回收、破碎、清洗、分选和造粒等多个关键环节。在回收环节,目前主要依靠人工打捞和机械收集两种方式。人工打捞通常在近海区域或一些塑料垃圾集中的海岸地带进行,渔民和志愿者们手动收集可见的塑料垃圾;机械收集则借助专门设计的船只和设备,如带有滤网的大型打捞船,在海洋中进行大面积的捕捞作业。例如,环保组织“海洋清理”曾使用长达2.2千米的拖网,一次性成功清除了18吨垃圾。

    破碎环节旨在将回收的大块塑料垃圾粉碎成较小的颗粒,以便后续处理。清洗则是去除塑料颗粒表面附着的泥沙、藻类、油污等杂质,保证塑料的纯净度。分选过程运用密度分选、光学分选、静电分选等技术,依据塑料的材质、颜色、密度等特性,将不同种类的塑料颗粒精准分离。最后的造粒环节,通过加热、挤压等工艺,把处理后的塑料颗粒加工成规则的塑料粒子,这些粒子可作为再生原料投入塑料制品的生产。

    然而,海洋塑料颗粒回收面临着重重挑战。从技术层面来看,微塑料的回收难度极大。这些直径小于5毫米的微塑料广泛分散在海水中,与海水和其他海洋物质混合在一起,现有的过滤和分离技术难以将其高效回收。此外,不同种类塑料的兼容性较差,在回收过程中若混合处理,会影响再生塑料的质量和性能,但准确分选各类塑料的技术仍有待完善。

    UL2809标准在原材料筛选环节扮演着“把关人”的重要角色。在海洋塑料颗粒回收中,对于趋海再生塑料等原料的筛选,UL2809标准有着明确且严格的规定。企业在回收海洋塑料颗粒时,需要依据UL2809标准,详细追溯塑料颗粒的来源,确保其确实来自海洋或靠近海洋的区域,避免混入其他来源不明的塑料。例如,对于从海滩收集的塑料垃圾,企业要记录收集地点、时间以及垃圾的大致分类等信息,通过这些记录来证明原料的趋海属性。

返回列表